覆燒定窯瓷獨具魅力

  宋代將瓷器生產技術推向一個高峰,名窯倍出,爭奇斗妍。其中定窯以盛產白瓷著稱,產品風靡一時,因瓷質細膩潔白,紋飾秀美,被宋代皇家宮廷選為貢品。
  
  為了適應朝廷貢瓷及民間用瓷大量生產的需要,定窯工匠們發(fā)明了覆燒工藝。其優(yōu)點是:一、節(jié)省空間,因為一器一匣,匣缽占了很大空間,采用覆燒工藝產量成倍增長,滿足貴族及人民日常用瓷。二、能充分利用熱效,節(jié)約燃料。三、由于覆燒時器口緊貼墊圈,瓷坯支撐范圍大,重心穩(wěn),焙燒時收縮均勻,故不易變形。四、底心滿釉。但覆燒也存在諸多弊端,因燒制時器口緊貼墊圈,口部不能掛釉,而露出一線胎骨成為“芒口”。為了彌補芒口的缺陷,瓷匠們發(fā)揮聰明才智,巧奪天工,口沿包鑲金、銀、銅、錫等金屬作為裝飾,其身價頓顯高貴。據《吳越備史》記載,宋太平興國五年九月十一日,南方吳越王錢氏在崇敬殿向宋太宗敬獻“金裝定器”兩千件作為朝廷貢品。
  
  定州窯以燒白瓷聞名天下,國內一家博物館藏有金代定窯刻花葵瓣碗,碗心刻荷葉花紋,質細胎薄,釉色瑩潤潔白,屬金代貴族用瓷,有“芒口”,但底足內未見有“官”、“易定”、“尚食局”等字款。定州窯除燒白瓷外,還兼燒黑釉、醬釉等品種。定窯醬釉燒造數量少,因而備受收藏家重視。
  
  宋代詩人陸游對定窯口沿無釉瓷器嗤之以鼻,認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老學庵筆記》中回憶“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齋筆衡》也很不客氣地記述了“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青窯器”。北宋末年,其他窯系的崛起,宋徽宗率先“棄定”瓷選汝青瓷,一時間對定窯白釉、醬釉、黑釉瓷難定軒輊,遂被打入“冷宮”,售價一落千丈。但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卻對“黑定”推崇備至,認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于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