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在一位深諳古瓷器鑒定的朋友薦舉下,我收藏了一套宋代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白瓷又稱影青、映青、隱青、印青,釉色介于青白之間,因青中泛白,白中閃青而得名。此器為宋代景德鎮(zhèn)窯燒造的成套酒具。注子注碗通高23厘米;注子高15.5厘米,口徑3厘米,足徑7厘米;注碗高14厘米,口徑16.7厘米,足徑9.5厘米。注子器口細長,呈直筒狀,蓋合緊湊嚴密,以保持酒味的芳香。蓋鈕為臺式蘑菇狀,既實用又美觀。注子(即壺)器體呈瓜棱形,表面刻以淺浮雕蓮花紋飾,肩斜,鼓腹,壺嘴細長,扁曲柄,圈足較矮,足底無釉。注碗口沿略向外撇,碗體表面也刻以淺浮雕蓮花紋飾,敞口,深腹,內(nèi)底足有墊燒的塊痕,高圈足,足底無釉,因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氣蝕水浸,其無釉露胎處胎質(zhì)顯得干松,底部中心微向里凹,并可見紋里粗疏的等距旋痕。由于長時間埋于地下,器物表面留有部分黃泥土痕,土沁深入胎骨。出于使用功能的考慮,注子的主要盛裝容積置于腹部,注碗較大,可容納壺腹。這樣既可以多蓄熱水,又可均勻地把熱傳給壺體溫酒。作為成套器具,造型既注重了單體形象,又顧及到整體造型紋飾的統(tǒng)一。總觀整體和諧一致,清秀典雅,弧線流暢,紋飾簡潔明快,釉色明澈青翠,充分了體現(xiàn)了宋影青瓷器的精美,燒造技藝的高超。
此種酒具,唐宋時稱為“注子”。明人李日華《紫桃軒又綴》說:“吳俗呼酒壺為注子,按周禮以注鳴者,注注味也。鳥喙亦音咒,古人用壺以大口瀉,而今人加以長喙如鳴然,故名注子!贝似饔删茐丶皽鼐朴玫耐雰杉M合而成,渾然一體,構(gòu)思巧妙。把酒置于蓮花中,引發(fā)人們對美的遐想,使人在物質(zhì)享受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愉悅,真乃別具匠心呵!五代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和宋白沙宋墓壁畫上都展示了宴飲時成套使用注碗的情形,但以宋代最為風行。對此,宋孟元老《東京夢體錄》“會仙酒樓”條中,有所記載:“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座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銀近百兩矣!庇纱丝筛Q見宋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生活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