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動的火焰,將木柴的能量傳遞給陶土。萬年前,陶器在柴火中誕生。如今,崇尚自然的人們又重拾這種古老的對話方式。柴燒陶瓷技藝燒制的陶器質樸、古拙,再次成為瓷壇里閃耀的“老明星”。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jié)將在德化縣舉辦柴燒陶瓷藝術交流系列活動。海內外藝術家學者走進德化洞上陶藝村,展示柴燒陶瓷技藝的過去、現(xiàn)在,思考未來的發(fā)展之路。
古老龍窯再新生 ——德化柴燒協(xié)會副會長徐春榮
在三班鎮(zhèn)蔡徑村,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月記窯所在地周邊,新中國成立后還保留著7條規(guī)模不等的龍窯。龍窯燒起來,窯爐周邊都像蒸汽火車開過一樣,煙霧四散開。再加上耗費材木,龍窯逐漸被電窯、氣窯所取代,傳統(tǒng)的龍窯,慢慢拆得只剩下月記窯了。
我是德化最早開始重新研究柴燒工藝的人之一。為什么會重新回到傳統(tǒng)道路上?其實也是受景德鎮(zhèn)、臺灣朋友的影響,再加上七八年前,月記窯來了一批海外藝術家研討柴燒的話題,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重新探索的領域。
在臺灣朋友的幫助下,我們一起設計窯爐,模仿傳統(tǒng)窯的燒制原理。可是由于不了解柴燒陶瓷的穩(wěn)定性、耐溫程度,最初的探索都不成功。一直到了第五爐,才大概對路。我的曾祖父曾經是清朝時月記窯的老板,父親也在從事陶瓷行業(yè)。我興沖沖拿著作品給父親看,誰知他答了一句:“又黑又笨重,我想把它丟了!蹦壳安駸陶瓷茶杯的銷量還不算大,畢竟量產的程度還不高。
但是我們設計的柴燒爐比傳統(tǒng)龍窯環(huán)保經濟了許多。一次可以燒制700個茶杯,需要的柴火量從傳統(tǒng)的6噸減少到2噸多,而且只需要木柴的邊角料就可以了。釋放的煙塵可以小到如農家燒飯那種水平。讓樹皮與樹木間的油脂可以自然附著到陶土中,也因為陶土本身含的元素差異,燒制出來的茶具就會呈現(xiàn)自然古樸的顏色。
借亞藝塑柴燒盛名 ——德化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鄭清清
德化柴燒陶瓷藝術交流展將于11月8日至12日舉行;顒右浴皞鹘y(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話”為主題,內容包括藝術交流展開幕式、講座交流、陶藝現(xiàn)場創(chuàng)作、參觀考察等。
德化向全國各地柴燒陶瓷產區(qū)發(fā)出邀請。在活動主要進行的洞上陶藝村,已設立陶藝工作室15間,已經完成展廳和工作室大樓主體工程,正邀請專業(yè)設計公司對展廳的布展和外圍進行整體設計。
我們已經向本土陶藝師征集了作品近百件,有人物造型,如達摩渡江、十八羅漢、關公、張飛;有主題作品“梅花香自苦寒來”“春禪”“千年窯緣”;還有實用的香爐、花插、茶具等。布展時還會根據(jù)展廳布置的情況,增加作品的展出。
在亞洲藝術節(jié)開展柴燒陶瓷藝術交流,主要是看到德化本土的藝術家正在積極探索,而且這門藝術重新受到外界的影響,希望借此宣傳德化柴燒陶瓷的成果。
柴燒是德化新產業(yè)——泉州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張南章
柴燒雖然是德化最古老的陶瓷燒制方式,但宋代以來一直燒制的是白瓷,很少用于燒陶。對于德化來說,實際上是新興的產業(yè)。在亞洲,柴燒陶瓷火得最早的是日本、韓國,后來影響到了中國臺灣,這幾年在中國大陸也開始受都市白領追捧。背后的原因是人們追求慢節(jié)奏生活,柴燒的茶具、香爐因為顏色、肌理充滿個性,使得人們放松心情。
德化選擇在亞洲藝術節(jié)的契機開展柴燒陶瓷技藝的研討,是希望在這個領域找到陶瓷發(fā)展的新增長點,支持新興產業(yè)發(fā)展。目前,柴燒陶瓷使用的陶土是本地的,而白瓷的高嶺土大都是外地產。提倡柴燒的同時,對于本地的優(yōu)質高嶺土資源的保護也有益處。
德化目前制作柴燒陶瓷的大都是家庭作坊,通過這次亞洲藝術節(jié)的子項目,期待可以提升認知水平。我認為德化柴燒陶瓷未來的出路在于加入現(xiàn)代設計元素。因為以目前日韓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經驗看,他們還停留在生活陶器的制作上。若德化能找到柴燒陶瓷與當代藝術的契合點,則可能成為我們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