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件套御窯瓷器500年后聚首故宮

副省長朱虹、市領(lǐng)導劉昌林、顏贛輝參觀展覽

6月2日上午,“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洪武、永樂、宣德瓷器對比展”(以下稱對比展)在故宮博物院齋宮、延禧宮開幕,共展出瓷器297件套。此次展覽既是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首次聯(lián)合舉辦瓷器展覽,又是這些明代御用瓷時隔五百年后從生產(chǎn)始端到使用終端的首次聚首。

江西省政府副省長朱虹,江西省政府副秘書長宋雷鳴,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張建新,國家鑒定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耿寶昌,故宮研究院名譽院長張忠培,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常務(wù)副院長王亞民、副院長宋紀蓉,市領(lǐng)導劉昌林、顏贛輝、梁高潮、黃康明、汪劍平、熊皓出席當日活動。朱虹宣布展覽開幕。

劉昌林在開幕儀式上致辭。他表示,對比展的舉行是陶瓷文化和陶瓷考古學界的一件盛事,展覽不僅是展覽形式,還是展覽內(nèi)容,不論是學術(shù)價值還是歷史價值都是一般的展覽無法比擬的!敖裉斓恼褂[是景德鎮(zhèn)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邁出的一小步,它預示著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zhèn)的深度合作還將會不遠的將來邁出一大步。我們將共同攜手為文物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探索出一條新路,為傳承陶瓷文明和弘揚陶瓷文化做出我們應(yīng)有的貢獻。”

耿寶昌對此次展覽抱有極高的期望。他表示,對比展首次在故宮呈現(xiàn)了當年御窯廠制作的供御瓷器與皇家鏈接關(guān)系的真實情況,更是三朝并舉提供了三百多件瓷器,每件都為人民所喜愛,而且此次展覽的展品多為日常所不見的,也是民眾了解明代瓷器的寶貴資料。

單霽翔在儀式中提出,展覽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的學術(shù)價值和文化遺產(chǎn)普及價值都很高。“景德鎮(zhèn)是當年為皇宮生產(chǎn)瓷器的生產(chǎn)地,故宮是這些瓷器法定的使用地,兩者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一座博物館和一座城市建立起了戰(zhàn)略合作關(guān)系。”單霽翔表示,這樣的合作下一步還要繼續(xù),未來還將舉辦成化、弘治、正德、嘉慶、萬歷等時代的陶瓷對比展覽,用這一系列展覽來呈現(xiàn)明代御窯瓷器完整的長篇畫卷。

當日,還舉行了座談會、品鑒等形式的配套活動。此次展覽將持續(xù)至9月3日結(jié)束,憑故宮門票可免費參觀。

現(xiàn)場

傳世品盡顯溫婉大氣 落選品一樣精美絕倫

且不說距今600多年的明初御窯瓷到底多么精美,單是深埋在地底的落選品重見天日和故宮館藏的珍品首次擺在一塊展示的展覽形式,就充滿了特殊的吸引力。昨日,記者走進了齋宮和延禧宮兩大展覽地點,感受這次穿越幾百年奇特相遇。

這些瓷:一樣的出生 不一樣的命運

6月2日上午,齋宮緊閉的大門被打開,在柔和的黃色光線下,屋內(nèi)玻璃罩中的陶瓷每一道花紋都仿佛活了過來,一件御窯遺址考古出土的永樂青花海水紋雙耳三足爐,靜靜佇立在大堂中間,爐身通體繪著青花山石海水,在別致的造型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在與其相對的位置陳列著故宮博物院一件傳世品,如果不仔細觀察,你很難發(fā)覺其中的區(qū)別,因為兩爐器型、紋樣、尺寸幾乎完全一致。

青花海浪白龍紋扁壺展臺是觀眾們駐足最久的地方,壺身的留白成為張牙舞爪的龍紋,別致的造型設(shè)計和精致的海浪畫面組合,即使拿到現(xiàn)在設(shè)計畫面也不顯落后,除了御窯出土的扁壺釉色微微發(fā)黃外,兩個扁壺花紋、器型均一樣。

不少觀眾在看到如此精美的陶瓷都紛紛感嘆可惜。一位觀眾告訴記者,“做這樣的扁壺,很考驗手上功夫,幾天做一個都算好的,只是釉色變了一點,就摔碎,我們看著都心疼!
除了有對比,這次御窯廠出土的還有很多故宮沒有的稀奇貨,例如一個被鑒定為永樂年間制造的青花梵文大勺,就讓不少觀眾舉起了手機拍個不停。這個勺子約30厘米長,勺面布滿了黑色的梵文,向上拉的勺柄呈凹形,顯得非常奇特,“這么大的勺子也是給宮里用的?真有意思”。

這些人:不管多遠只為見瓷一面

因為本次展覽的特殊性,不少從事考古以及收藏的專家學者趕赴故宮一睹為快。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小蒙就是其中的一員,從事二十多年窯址考古發(fā)掘的她,看到粘結(jié)在一起的陶瓷感覺特別親切。

“我為什么從那么遠趕過來看這個展覽?因為這個機會太難得了,產(chǎn)地的東西和宮廷使用的東西擺在一起展覽,這是我第一次看見,觸動很大。”王小蒙告訴記者,御窯出土的文物和故宮收藏的東西擺在一起感覺完全不同,整體來說,景德鎮(zhèn)器類比較活潑,故宮器型則比較莊重。

北京元青花俱樂部會長張慶玉也是被邀請參觀展覽的一員。他告訴記者,這次展覽非常好,對陶瓷的研究和收藏都非常有意義,所以前幾天他收到請柬后,連出差都顧不上,專程從外地趕來參觀展覽。

“我們在北京,故宮這些東西都經(jīng)?,我們非常清楚這批東西就是來自景德鎮(zhèn)御窯廠,對比展里的一些展品就增加了明確度,御窯廠為什么有些東西有,宮里卻沒有,里面就有很多故事,所以說這個展有創(chuàng)意,影響面很大! 張慶玉說。

特寫

對比展上的外國粉絲:瓷都瓷器讓我們很震驚

在參觀的人群中,兩位身材挺拔的外國人格外受人關(guān)注。這兩位“老外”每每看到精美的瓷器都非常專注地拿出專用眼鏡細細品鑒,顯然他們對陶瓷的感情不一般。

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這兩位外國友人來自荷蘭代爾夫特,一位是王子紀念館的館長帕翠克,另一位是代爾夫特與景德鎮(zhèn)市“藍色革命”展覽項目聯(lián)絡(luò)人阿德里安。

談到對展覽瓷器的看法,帕翠克非常激動。他表示,這次展覽讓他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展覽中的很多展品都是來自景德鎮(zhèn),而且還是給皇家用的瓷器,他們也收藏了一些瓷器,但是都是明早期的,經(jīng)過和景德鎮(zhèn)御窯的瓷器一對比,感覺收獲頗豐,參觀整個展覽后他們感覺非常震驚。

阿德里安告訴記者,明年代爾夫特也將聯(lián)合景德鎮(zhèn)市做一個大型的陶瓷展覽,他們館藏品里有一些歐洲皇家瓷器,屆時也會拿出來展覽,“我對展覽中的瓷器非常感興趣,它們實在太美了”。

專訪

景德鎮(zhèn)到北京,從御窯廠到故宮博物院,這個展覽除了給人美的享受外,還有哪些故事?展覽中,記者分別采訪了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光堯和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讓他們談?wù)務(wù)褂[背后的故事。

王光堯:精美瓷器背后是辛勞的汗水

在展覽中,我們看到打碎粘合的展品,都是我們從御窯遺址發(fā)掘出土的東西,這些展品出土時都是成噸出土的,瓷片數(shù)以萬片計。

這些瓷片修復起來非常困難,我們從考古學上修復這些瓷片要根據(jù)不同釉色、不同器型、不同花樣慢慢多級分類,再把它們拼接粘合在一起,最后才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修復器皿。

整個瓷片修復花費的時間很長,修復一坑的瓷片就要花費一兩年時間,這次展覽最早是上世紀80年代出土的,2004年出土的也有,這些年挖出來不斷在修復,不停地粘合。

現(xiàn)在御窯廠出土的器皿和故宮傳世品進行對比,可以讓我們看到御窯瓷器更多的全貌,了解御窯生產(chǎn)了什么,當年御窯瓷器有多么嚴格的標準,在這樣的標準下,到底哪些瓷器被打碎了,哪些流下來的。

江建新:對比展是對過去觀念的修正

這次對比展,從工業(yè)學上、文化史上、科技史上講,都可以提供全方面的研究。因為御窯廠發(fā)掘出來的標本信息量很大,它背后的信息可以讓我們對官窯的制度、官窯的文化以及當時制造陶瓷的工藝有更多的了解,有很高的價值。

這次故宮把完整的真品也拿出來展覽,我們可以看到官窯時代的氣息,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見這些御窯瓷器的整個面貌,可以看到御窯廠工匠的勞動和智慧。

我們通過細微比較,從鑒定方面得到很多新看法,新認識,可以修正我們過去的一些觀念。比如,我們看到的一個洪武盤子,里面有縮釉,可我們原來一直認為館藏的東西都是很完美的,故宮的東西為什么也有瑕疵?這說說明了當時節(jié)選制度,也說明了每個時代的節(jié)選制度是不一樣的,就像宣德時代的瓷器就完美無瑕。

我們通過雙向比較,可以了解官窯制度、官窯管理者和官窯使用者的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