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科技考古新進展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國,瓷器作為中國的一張名片,在歷史上曾推陳出新、大放異彩。中國古代瓷器有著悠久的生產歷史,早在夏晚期,處于瓷器初步發(fā)展階段的原始瓷器就已產生。原始瓷器成熟于商代早期,發(fā)展于西周早期,興盛于戰(zhàn)國早期,至秦漢之際經歷衰落之后更加繁榮,到東漢晚期最終發(fā)展為成熟瓷器。

  原始瓷器又稱“原始瓷”“原始青瓷”,目前國內原始瓷器的發(fā)現與研究較多,但是對于“原始瓷器”這一概念卻存在不同的理解,還有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本文擬通過對既往的研究進行梳理,結合最新的考古發(fā)現和科技成果,正本清源,厘清原始瓷器定義的諸要素,以期有裨于學林。

  傳統(tǒng)定義

  學界關于原始瓷器定義的認知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原始瓷器被大量發(fā)現的基礎上,對于原始瓷器的認識基本成形,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可稱為“傳統(tǒng)定義”。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手段在原始瓷器研究上的應用越來越多,學界在傳統(tǒng)的認識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新見迭出,這些研究新知可稱為“近年來的新觀點”。

  關于原始瓷器的定義,雖無專文論述,但學界于此著墨較多,這里僅以有代表性的幾部陶瓷研究著作為例略加說明。

  1982年,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的《中國陶瓷史》出版。作為最早的一部陶瓷譜系史,《中國陶瓷史》構建了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陶瓷發(fā)展之路,日后出版的類似著作基本無脫其窠臼者。《中國陶瓷史》認為,原始瓷是以高嶺土或瓷土作胎,器表施釉,經過1200℃以上的高溫燒成的瓷器,是瓷器的初級階段。原始瓷瓷胎為含有較少熔劑的黏土,其中的Fe2O3含量降低,在2%左右(陶土6%—10%),Al2O3含量提高;釉多是石灰釉,CaO含量在16%—20%,可能都是由石灰石和黏土配合燒成的,黏土中含有鐵質,因此釉中也有2%左右的氧化鐵。

  1988年,馮先銘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將原始瓷器稱為“原始青瓷”,認為原始青瓷是處于原始狀態(tài)的青瓷制品,由高嶺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經過1200℃高溫燒成。胎體燒結后呈灰白色或褐色,擊之可發(fā)出清脆之聲。

  1998年,李家治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從科學技術角度,對原始瓷器的胎釉成分做了更深入的分析:原始瓷胎所用原料是一種含Fe2O3較低、較純的黏土,燒成溫度一般都提高到1200℃左右;原始瓷器都帶有一層CaO含量較高和含有一定量的Fe2O3的青釉,釉的主要熔劑是CaO,所以又稱為鈣釉,這是我國獨創(chuàng)的一種高溫釉。原始瓷器胎、釉的顯微結構和物理性能都接近瓷器,但由于原始瓷胎中Fe2O3的含量還偏高,原料處理也不夠精細,有時含有肉眼可見的大顆粒石英砂;燒成溫度也不夠高,尚未達到高度燒結的程度;釉厚薄不勻和胎釉結合不好、易脫落等因素,表現出原始瓷作為從陶到瓷的初級階段的原始性。因而把它稱為原始瓷器

  通過征引以上代表性著作可知,傳統(tǒng)定義概念里的原始瓷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瓷土或高嶺土作胎,器表施釉,1200℃高溫燒成。由此,胎、釉、燒成溫度三要素也成為后來原始瓷器研究的重點。

  新觀點

  近年來,隨著大量考古新發(fā)現的出現和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更多借助于科技手段,對原始瓷器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

  鄭建明在《夏商原始瓷略論稿》中,對于原始瓷器的瓷胎成分——瓷土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原始瓷是在瓷土的胎上施以人工釉后高溫燒成的器物,但原始瓷“以高嶺土制胎”并不確切,應為“以瓷土作胎”。

  王昌燧等學者在《“原始瓷器”概念與青瓷起源再探討》一文中,認為所謂的原始青瓷就是青瓷,他重新確立了青瓷的科學標準,即瓷胎的原料為瓷石或瓷土,瓷胎表面必須有高溫釉層,燒成溫度在1150℃以上。此外,王昌燧在“中國古陶瓷學會2016年年會暨印紋硬陶學術研討會”上,還提出了瓷器燒成溫度在1100℃以上的新觀點。

  魯曉珂等人發(fā)表的《二里頭遺址出土白陶、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的研究》中,以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白陶、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為對象,認為二里頭遺址原始瓷的胎料組成明顯區(qū)別于一般日用陶器。它們的胎料中熔劑含量較低,屬于瓷石類型。釉為灰釉,分為富鈣的青釉和富鐵的醬釉。從高溫方石英和莫來石晶相的存在可以推測,二里頭遺址二期的原始瓷樣品燒成溫度應該高于1100℃。

  李寶宗、原瑕在《我國原始瓷起源問題再議》中,將瓷器分為原始素燒瓷(白陶、印紋硬陶)、原始瓷、青瓷、青白瓷、白瓷、彩瓷。對于陶、瓷的判別標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瓷器是由高硅高鋁低鐵的瓷土(又稱高嶺土)制成的,胎質是判別陶與瓷的第一條件,燒成溫度不能作為判別陶與瓷的第一條件。陶有高溫陶(1000℃左右),而瓷有低溫瓷(白陶);有釉無釉也不能作為判別陶與瓷的第一條件,因為陶有帶釉陶,而瓷有無釉瓷(素燒瓷)。

  綜上,近年來關于原始瓷定義的新觀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胎土不再僅指高嶺土,而是強調瓷土、瓷石的概念;原始瓷燒成溫度依舊是高溫,但具體溫度有所降低,主要在1100℃以上;原始瓷人工施釉問題。

  原始瓷器定義的要素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影響原始瓷器定義的要素主要包括胎、釉以及燒成溫度等,以上諸家的分歧也在于此,下面對這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胎。原始瓷器胎料的成分為瓷土,主要包含瓷石等礦物原料。

  瓷石的主要礦物組成為石英和絹云母,其礦物實驗式為KNaO·3Al2O3·6SiO2·2H2O,化學成分主要為SiO2(一般大于70%)及Al2O3(一般不超過20%),此外還包含一定量的Fe2O3等助熔氧化物。因瓷石中含有構成瓷的基本組分,在1100℃以上就能逐步出現玻璃態(tài)物質、方石英和莫來石針晶等而燒結,故單一瓷石可以成瓷。一般原始瓷化學成分具有高硅低鋁的特點,應為單一瓷石燒成。

  原始瓷傳統(tǒng)定義中的胎土成分還包括高嶺土,高嶺土的主要礦物成分是高嶺石,高嶺石的分子式為Al2O3·2SiO2·2H2O,SiO2含量一般不到50%,Al2O3含量則很高,約40%,熔點高達1400℃。高嶺土需添加長石,并燒造至1200℃以上才能生成足夠量的玻璃相和莫來石相以燒結成瓷胎。這種瓷胎成分一般不具備高硅低鋁的特點,因此高嶺土不是原始瓷的主要胎土來源。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原始瓷器的胎土為瓷土,瓷土是一種含熔劑較少、較純的黏土,其原料主要為瓷石。

  二、釉。根據以往的陶瓷科技考古研究,原始瓷器的釉料主要包括兩大類,即灰釉和土釉。

  灰釉主要原料為草木灰,具有高鈣低鐵的特點,屬于富鈣釉類型,CaO高者可達25.33%,Fe2O3低者僅含1.70%。該類釉料的形成,可能是窯工受樹木柴草燃燒后在器物表面形成玻璃態(tài)物質這一現象的啟發(fā),而用草木灰作為主要原料,制成草木灰釉。

  土釉是原始瓷器的主要釉料,又可具體分為兩小類,一類為易熔黏土釉,主要熔劑為Fe2O3和K2O,屬于富鐵釉類型,Fe2O3含量在5%左右,CaO含量較低,甚至低至1%左右。另一類為含熔劑較少、較純的黏土配以石灰石、草木灰或含有CaO雜質的黏土為原料的釉,CaO含量適中,在10%左右,Fe2O3含量較低,在3%以下,主要熔劑為CaO,Fe2O3和K2O也會起一定作用。土釉的形成可能是在繼承陶衣和泥釉的工藝上發(fā)展起來的。

  原始瓷器表施人工釉,與落灰釉等自然釉有區(qū)別。判斷原始瓷是否人工施釉,主要包括兩種方法。一種是觀察器物外表,人工釉釉層分布均勻,有釉區(qū)域與無釉區(qū)域之間施釉線較為明顯,胎釉結合較好,而自然釉釉層分布不均,多集中于器表向火面一側,無明顯施釉線,胎釉結合相對較差。另一種是科技考古方法,可用電子設備觀察釉層的顯微結構,相關學者研究發(fā)現,自然釉;瘜雍穸容^薄,在10—50微米之間,并且有不連續(xù)的現象,而人工施釉;瘜雍穸戎辽賾撛100微米以上。

  三、燒成溫度。所謂燒成,從器物外表觀察,即胎體堅硬、釉面光亮、胎釉結合良好。依據陶瓷科技考古的方法,則是觀察胎體中是否生成足夠量的玻璃相和莫來石相。

  莫來石是瓷胎的骨架,莫來石相的生成即表明瓷化的開始,莫來石在晶相中的比例是衡量瓷化程度高低的標桿。通過對胎體的物相分析,可以判定器物的瓷化程度。胎體瓷化的過程按照溫度節(jié)點可分為三個階段:950℃左右生成一次莫來石;1120℃開始生成第二次莫來石;1200℃以上莫來石趨于穩(wěn)定。

  燒成溫度,應是胎體形成足夠莫來石并且燒結時的溫度,但由于原始瓷處于瓷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尤其是在原始瓷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因技術的限制、胎土成分不同等原因,該類器物生成莫來石不足,往往出現生燒、胎體疏松等現象,以致燒成溫度較低。有學者以科技考古方法對原始瓷器進行物相分析和溫度測試,認為“原始瓷的平均燒成溫度為1120℃,最高達1280℃,最低則不到1000℃”,“原始瓷早期燒成溫度與印紋硬陶接近,約1100℃,后期提高到1200℃以上”。

  根據相關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認為,早期原始瓷器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這也意味著胎體生成一次莫來石,瓷化過程開始;后期燒成溫度提高到1200℃,這時莫來石已趨于穩(wěn)定,胎體較為堅硬致密;因此,原始瓷器的平均燒成溫度在1100℃左右。

  此外,瓷器的吸水率往往與燒成溫度成反比,隨著燒成溫度的升高,胎體密度越高,孔隙率越低,吸水率也就不斷降低。一般而言,成熟瓷器的吸水率數值在0%—0.5%或1%—3%不等,原始瓷器的吸水率在3%以下。實驗發(fā)現,瓢山窯址原始瓷吸水率為6.83%,觀察器物胎體斷面,可發(fā)現胎質甚為疏松、氣孔較大,這反映出早期器物的原始性,同樣也體現出早期原始瓷器燒成溫度較低。

  要之,胎、釉、燒成溫度作為原始瓷器的三要素,在原始瓷器制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三要素的準確把握,是定義原始瓷的關鍵。以上對三要素的具體分析,我們認為原始瓷器是以瓷土作胎、器表施灰釉或土釉等人工釉、平均燒成溫度在1100℃左右的瓷器。但其胎質較為粗糙、胎體疏松,釉層厚薄不均、易脫落,胎釉結合較差,燒成溫度較低,器體尚未高度燒結,與成熟瓷器相比,整體瓷器性能均較為原始,處于瓷器發(fā)展的初始階段,故稱之為原始瓷器。原始瓷器的胎土為瓷土,是一種含熔劑較少、較純的黏土,其原料主要為瓷石。原始瓷器表施人工釉,釉料包括灰釉和土釉,灰釉可能源于草木灰燃燒后,在器體表面形成的落灰釉,土釉可能源于陶衣和泥釉。原始瓷器的早期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后期提高到1200℃,平均燒成溫度在1100℃左右。早期原始瓷器燒成溫度較低,胎體尚未高度燒結,胎質疏松、氣孔較大,因此吸水率較高,在6%—7%左右。決定原始瓷屬性的是瓷土作胎、人工施釉,1200℃的高溫不再是決定性因素。

 。ū疚南祰疑缈苹鹎嗄觏椖俊跋闹廖鳚h時期北方地區(qū)原始瓷器研究”(20KG027)、山東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項目(人文社科類)“夏商西周時期原始瓷生產工藝研究”(20SQR008)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荷綎|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